清晨五点,暑气已在小港街道田野间升腾。王玲洋戴着宽檐草帽,踩着雨靴穿梭在田间,俯身查看秧苗长势,转身又利落地收起虾笼清点收获。不到半小时,额头的汗珠已顺着脸颊滑落。从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,到一千多亩农田的“当家人”,王玲洋的蜕变之路,浸透着汗水,也充盈着对土地日益深厚的热忱。
“以前连插秧和割稻的季节都搞不明白。”王玲洋笑着回忆,2022年跟着丈夫承包土地时,自己还是个十足的农业“门外汉”。那时,丈夫看中了农业政策机遇,决定到小港承包土地务农。
“年纪轻轻,去种田?”面对家人的不解和反对,王玲洋却有着自己的坚持。“总要闯一闯。”这个朴素的念头,支撑着她和丈夫一头扎进了陌生的田野。
但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。在不足十平米的铁皮集装箱里,王玲洋每天要为四十多个工人准备三餐。狭小的厨房像个蒸笼,油烟混合着热浪扑面而来,汗水顺着胳膊淌进油锅,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。最让她揪心的是三岁的小儿子,无人照看的他只能独自在工地旁的沙堆上玩耍。
“那时候真觉得快熬不住了。”王玲洋声音有些哽咽,但看到丈夫在烈日下劳作时晒得脱皮的肩膀,她擦干眼泪,咬牙挺了过来。
为了赶农时,她和工人们常常天不亮就下地,趁着日头未烈抢着拔秧、插秧。她指着自己晒成古铜色的胳膊笑,“以前总怕晒黑,现在倒盼着天公作美,稻子能长得更旺些。”
现在的王玲洋早已脱胎换骨,对稻虾轮作的节奏、甲鱼习性的要点了如指掌,动作比三年前初握农具时利落得多。
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,王玲洋和丈夫琢磨出了“立体农业”的门道:稻田上半年养虾,稻荫给小龙虾天然遮阴,虾粪能滋养土地;下半年种稻,土地肥力刚刚好。甲鱼塘的设计更藏着巧思:水面种荷叶,塘边种玉米,水底铺水草,既能给甲鱼遮阴,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“这样养出来的甲鱼肉质紧实,客人都说吃着有嚼劲。”谈及这些,她的脸上难掩自豪。
如今,崭新的基地早已取代了当初的集装箱,农场经营也步入正轨。但王玲洋依旧保持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节奏,身影常在稻浪、虾塘与甲鱼池间忙碌。谈及未来,她眼里闪烁着光:“先把基地打理得更像样,再试试农文旅融合,让城里人来体验插秧、钓虾,看看田野真正的样子。”
“路还长,但根扎下了,心就定了。”王玲洋的故事,恰是万千投身乡村振兴女性的缩影。她们用汗水浇灌土地,以柔肩扛起担当,在广袤田野上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女性的“乡土情缘”。(记者邹诗琪通讯员蒋丽萍)